太庙就是文化宫吗 太庙文化常识

崔瑾建
导读 今天来聊聊关于太庙就是文化宫吗,太庙文化常识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太庙就是文化宫吗,太庙文化常识,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

今天来聊聊关于太庙就是文化宫吗,太庙文化常识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太庙就是文化宫吗,太庙文化常识,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1、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称太庙,按周制,位于宫门前左(东)侧。

2、文献记载,古代宗庙,是每庙一主:唐夏五庙,商七庙,周亦七庙;汉代则不仅京城立庙,各郡国同时立庙,于是其数达一百七十六所,这是和后来天子宗庙仅太庙一处的制度很不相同的。

3、跨河有7座单孔石桥.金水河北为太庙主体建筑,有内围墙环绕.它的南门称戟门,以门外原列戟120杆作为仪仗而得名.戟门的屋顶曲线平缓,出檐较多,与一般清代建筑相比,具有明显的明代特点.戟门内在中轴线上布置的前殿、中殿、后殿3座大殿,前殿和中殿建在一个3层的土字形汉白玉石台基座上.,前殿是皇帝祭祀时行礼的地方,原为9间,后改为11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殿前有月台和宽广的庭院,东西两侧各建配殿15间,分别配飨有功的皇族和功臣.中殿供奉历代帝后神位,面阔九间,是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中殿东西两侧各建配殿五间,用以储存祭器.后殿供奉世代久远而从中殿迁出的帝后神位,面阔九间,黄琉璃瓦庑殿顶,形式和中殿基本相同.中殿和后殿之间有墙相融.在太庙总体设计中,以大面积林木包围主建筑群,并在较短的距离安排多重门、殿、桥、河来增加入口部分的深度感,以造成肃穆、深邃的气氛.大殿体积巨大,坐于三层台基之上,庭院广阔,周围用廊庑环绕,以取得雄伟气氛.此外,大殿内檐彩绘以香黄色为底色,配简单的旋子图案,加强了建筑物的庄重严肃气氛。

4、 除殷墟、二里头、周原有可能为宗庙的遗址外,较为明确的遗址,应为西安汉长安故城南郊的“王莽九庙”遗址。

5、遗址有十一组,每组均为正方形地盘,四周有墙垣覆瓦;各面正中辟门;院内四隅有附属配房,院正中为一夯土台,主体建筑仍采用高台与木结构结合的形式。

6、每组边长自260米至314米不等,其规模相当大。

7、这种有纵横两个轴、四面完全对称的布局方法,大约是当时祠庙的通例;并且可以见于明堂·辟雍、陵墓、早期佛寺和某些祭坛的平面形式等。

8、每庙一主变为一庙多室、每室一主的形制,大约是魏晋间事。

9、魏有四室,晋为七室,东晋增至十室至十四室,亲尽则祧迁。

10、原在庙内两厢别立夹室“储”贮放已祧神主,后世则另立祧庙于殿后。

11、至唐代,定为一庙九室;明清亦沿袭一庙九室,另立祧庙之制。

12、祭宗庙以功臣配享的制度,汉代已有;明清太庙两庑,是平日贮存配享功臣神主所在。

13、北京故宫紫禁城前出端门往东,经太庙街门进入太庙区。

14、此区于太庙垣墙外满布古柏。

15、用常绿树丛造成肃穆气氛,是古代建筑绿化的成功经验。

16、进入太庙戟门,则庭院空敞,与垣外适成对比。

17、 太庙占地约十六万五千平方米。

18、太庙本身由高达9米的厚墙垣包绕, 封闭性很强。

19、南墙正中辟券门三道,用琉璃镶贴,下为白石须弥座;凸出墙面,线脚丰富,色彩鲜明,与平直单一的长墙强烈对比,十分突出。

20、这一入口处理是相当成功的。

21、入门有小河,建小桥五座;再北为太庙戟门,五间单檐庑殿,屋顶平缓,翼角舒展,尚为明代规制。

22、入戟门为广庭,北上为太庙正殿。

23、殿内用黄色檩香木粉涂饰,气味馨芳,色调淡雅。

24、牌位分昭穆而列,平日则存于中殿,遇时享及祫祭奉至前殿。

25、寝宫以北,用墙垣隔出一区为“祧庙”。

26、正殿前东西庑列功臣牌位,祭祀时用为陪祀。

27、整个太庙建筑群,基本为明嘉靖年间重建规模,是研究明代建筑群整体组合造型处理的良好典型。

28、 又名前殿,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

29、始建干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整个太庙的主体。

30、后虽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但基本保持明代规制。

31、黄琉璃瓦重檐序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太庙”九龙贴金额匾。

32、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坐落在三层(高346米)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

33、殿内梁栋饰金,地设金砖,68根大柱及主要梁桥为金丝楠木,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

34、清代皇帝祭祖,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称“时享”,岁末祭典称“祫(音:侠)祭”,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国家大事之祭典称“告祭”。

35、殿内陈设金漆雕龙雕凤帝后神座及香案供品等。

36、祭前先将祖先牌位从寝殿、祧庙移羊此殿神座安放,然后举行隆重的仪式。

37、整个大殿雄伟庄严,富丽堂皇。

38、每年举行大典时,仪仗整肃,钟鼓齐鸣,韶乐悠扬,佾(音:义)舞蹁跹,是中华祭祖文化的集中体现。

39、太庙享殿东配殿供奉有功亲王牌们的地方。

40、始建于明代,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而阔十五间,殿前出廊,廊柱上端卷收.并问内倾斜、屋檐起翘平缓,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况。

41、殿内供奉配享的满蒙有功亲王的牌位。

42、清代供奉十三人,如代善、多尔衮、多铎、允祥、奕忻等。

43、每间设一龛,内置木制红漆金字满汉文牌位。

44、太庙享殿西配殿供奉有功大臣牌位的地方。

45、始建于明代、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十五间。

46、殿前出廊、廊柱上端卷收,并向内倾余,屋檐起翘平缓,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

47、殿内供奉配享的满蒙汉文武功臣的牌们。

48、清代供奉十三人,如鄂尔泰、张廷玉、傅恒、僧格林沁等。

49、内部设置同太庙享殿东配殿一样。

50、 始建于明代,清代改建。

51、据说清代雍正皇帝为确保安全,到太庙祭祖不走太庙街门,而从此门进入。

52、于是加筑琉璃随堵门,形成内外两门,并且建筑高墙,以防刺客。

53、乾隆皇帝六十岁以后,为减少劳累,改由此门乘辇而入,故又称“花甲门”。

54、原门及墙已不存在。

55、现门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为近代改建。

相信通过太庙文化常识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