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人们怀疑说话者是外国种族,他们通常会不太好地理解和评估说话者的发音。然而,弗莱堡大学德语系语言与认知学初级教授 Adriana Hanulíková 博士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语言理解、发音评估和预期说话者来源之间的关系比原先想象的要复杂。
在她的实验中,Hanulíková 播放带有标准发音、巴拉丁口音和韩国口音的德语录音来测试受试者,并向他们展示据称相应说话者的交替肖像照片:三名亚洲女性,三名欧洲人。如果外观与口音相匹配,则受试者能够更好地重复和转录话语。同时,他们在展示亚洲外貌女性的照片时对所有说话者的发音进行了评分,但在不同年龄组中逐渐出现差异。这是欧洲语言领域的第一项此类研究,也是世界上第一项区分年龄组和研究大学以外学科的研究。Adriana Hanulíková 在Plos One杂志上发表了她的研究结果。 它们也将成为她在弗莱堡高级研究所 (FRIAS) 的新研究重点“语言和认知多样性”中工作的基础。
期望与发音匹配得越多,我们就理解得越好
当 172 名受试者播放带有帕拉丁口音的录音并同时看到说话者是一张亚洲面孔时,他们在短暂的适应阶段后转录和重复陈述的能力低于他们听到完全相同的录音并看到欧洲人- 看起来像说话者的脸。然而,当他们听到带有韩国口音的录音并看到一张亚洲面孔时,他们能够比将录音与欧洲面孔联系起来时更好地理解录音。“这个结果表明我们的语言理解以一种非常具体的方式受到基于起源的期望的影响,”Hanulíková 说。“也就是说,我们的期望与发音越接近,我们就越了解这个人。”
“然而,之前的研究尚未捕捉到与年龄相关的个体差异,”Hanulíková 说。上述影响在最年轻的群体(12-16 岁)和最老的群体(70-92 岁)中最为明显,而在中间群体(30-45 岁)中最不明显。后者以同样的方式理解标准语言、巴拉丁方言和韩国口音,无论是来自所谓的母语者还是外国语者。“除此之外,这让我们可以假设,”Hanulíková 说,“我们在处理经验和认知需求方面非常多样化的群体。这可能会导致在语言理解中考虑社会信息的方式存在重大差异.”
发音评估中年龄差异也很明显
在她的研究中,这位德国学者还得出了关于发音评估的更加差异化的图景。无论受试者听的是标准德语、帕拉丁方言还是韩国口音的录音:在所有情况下,当受试者看到亚洲面孔时,发音会被评为更差。这证实了先前以偏见为中心的语言理解研究. 然而,这些研究尚未调查发音评级是否以及如何随年龄而变化。“与此同时,我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欧洲女性相比,年长的受试者通常对亚洲女性的发音给予更负面的评价,但在年轻的受试者中也有例外,”Hanulíková 说。因此,老年时的认知需求等因素可以强化基于起源的偏见。
哈努利科娃还在根据社会背景选择科目方面开辟了新天地。之前关于该主题的研究主要在或加拿大进行,主要针对来自大学环境的受试者。“但这可能会导致结果出现偏差,”Hanulíková 解释说,“因为学生通常是心理学学生,他们形成了一个相对同质的群体。因此,将学生概括为一般和异质的人群是有问题的,尤其是在评估时发音,这与社会态度密切相关。”
“通过这项研究,我还想为澄清该领域相互矛盾的理论做出贡献,”Hanulíková 总结道。“基于偏见的理论假设种族偏见本身会导致对被归类为非母语者的人的评估和理解较差。其他模型假设只有当听到的发音和假设的说话人的出身之间存在差异时才会出现这种负面影响. 我的研究表明了更细微的影响,而相互矛盾的结果取决于所使用的特定方法。”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