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信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常用标点符号的训练,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省略号〔……〕: 它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文中的省略部分。
2、(2)表示思维的进行或跳跃。
3、(3)表示话语的断续。
4、(4)表示心情的矛盾。
5、(5)省略号的前面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时,一般可直接用,如:A.“汪老师……”B.“汪老师,您是……”(6)省略号的前面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时,一般要先在句末注上标点符号,后用省略号,如:A.“学校已放学了。
6、……”B.“今天,阳光灿烂。
7、……”(7)省略号的后面一般除了可用引号外,不再用别的标点符号。
8、(8)用省略号表示省略时,如果用了省略号,一般不要再用“等”、“等等”;反之,用了“等”、“等等”,就不要再用省略号。
9、(9)省略号还可以表示语断意留。
10、(10)省略号又可以表示语音含蓄或状态延续、声音的断续或延长、声音被打断等。
11、 括号〔()〕: 一般多用来表示文中的注释或补充。
12、如:A.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人(现在江西省婺源县人)。
13、B.结果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14、(《鲁迅全集》第二卷《朝花夕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破折号〔-〕: 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意思转换或递进;(2)表示对前文的解释和说明;(3)表示中断或插说;(4)表示语言停顿;(5)表示提示下文;(6)表示声音的延长。
15、 顿号〔、〕: 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16、顿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一般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者并列短语。
17、并列的词之间用了“和”、“或”之类连词,就不再使用顿号。
18、顿号与“和”的作用是一致的。
19、多个词语并列先用顿号,最后一个用“和”。
20、如果并列词语结合得很紧,没有必要在行文中用停顿来突出它,则可以不加顿号。
21、并列词语中又有并列词语时,大并列用逗号,小并列用顿号。
22、顿号运用方面常见错误如: 张三,李四,赵五经常到阅览室学习。
23、(两个逗号应改为顿号) 市一中学的校长、主任、第三中学的校长、 主任都来开会了。
24、(此句混淆了并列词语的大小层次。
25、第二个顿号应改为逗号。
26、) 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 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27、(此句用了“和”,前面的顿号应该删去。
28、) 逗号〔,〕: 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29、其主要用法有: a.用在较长的主语后面。
30、 如:这个演员表上排列在最后一名的小角色, 却赢得了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31、 b.用在需要强调的简短主语后面。
32、 如:北京,祖国的首都。
33、 c.用在句首状语的 后面。
34、如:在一个明媚的早晨,他登上了去石家庄的列车。
35、 d.用在较长的宾语前边。
36、如:我不得不承认,他的实力比我强得多。
37、 e.用在插入语前后。
38、如:我来北京,往少里说也有十几次了。
39、 f.某些句中关联词后面有时也用逗号。
40、这往往是出于强调的需要,一般民政部下是不必停顿的。
41、如:劳动很艰苦,可是,我们根本不怕。
42、 g.用在复句内部的分句间。
43、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44、 h.用在次序语后面。
45、如:第一,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加劲干; 第二,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
46、 i.用在倒装句中间。
47、如:多么美丽,这一朵朵鲜花。
48、 分号〔;〕: 表示一句话里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49、只有一重关系的复句,分句间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
50、如果分句内部已用了逗号,分号之间必须用分号。
51、如:白天,战士们坚守着已得的阵地;夜里, 战士们向敌人发起新的攻击。
52、 在多重复句内, 并列分句之间必用分号。
53、如:依照客观规律去办事,国民经济就能够均衡地、顺利地发展;违反这些原则,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快不起来。
54、 并列的分句出于分清结构和突出名单的需要, 即使分句内部没有逗号,分句之间也可用分号。
55、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分界处也用分号。
56、如: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7、 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也用分号。
58、 冒号〔:〕: 用在提示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
59、运用冒号时要注意其提示范围。
60、冒号提示的内容的末尾用句号。
61、如果一个句号前的内容不全是冒号提示的,则这个冒号用得不正确。
62、如:这种惊人产事实证明:人如果老想着钱, 看不到敌人的腐蚀进攻,就会走入歧途,可见这些事实是可以作为活教材的。
63、(句中冒号只提示到了"歧途",不包括后边,所以用错了。
64、应把"歧途"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65、) 没有特别提示的必要就不要用冒号。
66、如:他表示:一定要来参加会议。
67、(冒号应该删去) 比赛的结果出人预料:老年队竟打败了青年队。
68、 (冒号应该改为逗号) 在句子万分内部,不能用冒号。
69、如: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
70、 (句中不能用冒号,应删去。
71、) “某某说”、“某某想”等后边常用冒号。
72、 但有时不想强调提示语,或不直接引述别人的话,则不用冒号而用逗号。
73、 如果“某某说”是在所有引文的后边,“说”后用句号。
74、 引号〔“”〕: 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
75、引号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
76、一般用双引号,引文内还有引文,就用单引号。
77、双引号和单引号反复使用。
78、直接引用别人的话,用引号;间接引用别人的话,不用引号。
79、连续引用几个文段时,每段开头都要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用后引号。
80、 引号的作用主要有: a.表示引语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d.表示否定和讽刺 引语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
81、成语、格言、诗词等, 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
82、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
83、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84、 使用引用时,引文末尾标点的位置要注意。
85、 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点号放在引号里边。
86、如果引用的内容是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引文没有独立性,引用部分末尾不用点号(问号、叹号可保留),整个句子该停顿处则停顿,该用何点号则用何点号。
87、 括号〔()〕: 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
88、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某个词语的叫句内括号。
89、它必须紧紧跟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被注释的词语后面需要停顿,点号要放在后括号后面。
90、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带有标点,其最后一个标点(问号、叹句除外)应省去。
91、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的叫句外括号。
92、句外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是一句话,那么句末点号应该保留;如果不成句,就不句末点号。
93、 破折号〔---〕: 表示对上文的词语的解释或表示语意某种变化。
94、破折号的第一作用是对上文进行解释。
95、这种用法与括号相似。
96、 它们的区别是:括号里标明的语句仅是对上文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读的时候不必读出;破折号标明的语句坚前文的解释说明,同时又是正文的一部分,必须与上下文连读下来。
97、所以,对上文进行注释要注意到两者的区别,注释部分若是正文,就用破折号;若不是正文,就用括号。
98、行文中表解释说明通常只用一个破折号引出,这类语句若插在句子中而且较长,可用双破折号,即注释语前后各一个。
99、破折号的第二个作用是表语意的递进。
100、这种情况下,通常能看出破折号前后在时间上的推移、在意思上的推进、在空间上的转移、在情节上的变化。
101、破折号的第三个作用是表语意的转换,批语言表述中一个意思突然转到另一种意思上去,破折号前后不是同一方面的内容。
102、第四个作用是表示声音的中止、停顿、延长。
103、另外,破折号还用于连接歇后语,标明文章副标题和词、诗、文的作者及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间。
104、 省略号〔......〕: 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
105、主要用法有: a.表示引文的省略 b.表示列举的省略 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d.表示语意未尽 e.表示沉默不语 并列词语在句中作定语时, 省略时只用"等"不用省略号。
106、使用省略号要注意它和前后标点的关系。
107、省略号前边如果是完整的句子,此句点号照用;如果不是完整的句子,一般不用点号。
108、省略号后边一般不用点号。
109、省略号后边有时用点号,目的在于分清结构,表示不与下文相混。
110、 书名号〔《》〕:表示文中出现的书名、报刊名、诗文名、歌曲名、戏剧名、绘画名、电影和电视片名等。
111、书名与一般用双层尖角号表示。
112、书名号内还要用书名号时,里面的用单层尖角号。
113、 着重号〔.〕:标明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文字。
114、着重号用小圆点表示,点在被强调的文字下边,有多少个字,就点多少点。
115、 连接号〔-〕:表示把意义密切相关的词语连成一个整体。
116、它是一个小短横,高低居中。
117、它一般用来连接起止时间、相关数字、两个地名等。
118、 间隔号:标明词语的分界。
119、它是一个小圆点,放在隔词语的中间,高低居中。
120、它用在并列的词语构成的标题中;用在词牌名与题目间;用在书名与篇章名之间;用在外国人或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部各部分之间;用在表示年月日的数字之间。
121、 专名号:表示文中人名、地名、朝代名、团体名等。
122、它是一条横线,村在专有名称下面,目的在于使之与一般词语区别开来。
123、它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中著作里面。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