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数字、网络新闻都成为了现在大众关注的热点,因为它们与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息息相关,无论是手机、电脑还是智能手表。所以今天边肖也给大家推荐一篇关于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方向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每年年底,全世界的人都喜欢从buy buy买——。美国有黑色星期五打折季,电商更发达的中国有双11购物节。也是一种疯狂购物,疯狂打折,全民狂欢。
今年到目前为止,双11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成交额从2009年的5000万飙升到去年的1682亿。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也是中国人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证据。即将十岁的双11,也是中国人消费升级的见证。
2017年双11手机战场:低价手机盛行。
今年双11会如何发展?从过去的历史来看,双11最初以日用品为主,很多东西都是低价销售,通过拼价格来提升营业额和市场份额。
近年来,消费品的比重有所下降。随着购买力的提升,双11中大宗商品的占比一直在提升。客单价高的智能手机就是一个例子。
2017年,JD.COM和天猫平台双11荣誉总销售额达40.2亿元,夺得双11销量和销售额冠军,JD.COM,而小米以24.64亿元的成交额夺得天猫手机销售额第一名。
荣耀和小米是国内领先的互联网手机品牌,在双11遥遥领先于其他厂商。但是,在这场比赛中,双方的特点是不同的。小米天猫销量第一,获得四款TOP10畅销手机。然而,红米4A销量第一,价格仅为599元。其他入围的手机如红米4X和小米5X都不贵。
2018年,智能手机洗牌在即:只拼低价是不行的。
从2017年双11的情况来看,即使是在高度发达的智能手机市场,双11购物节很多厂商依然依靠低价低端产品来争夺销量。
这方面HONOR比小米先进一点,1000-1999元销量,销量冠军是长万7X,客单价远高于入门级机。
这种变化也是近年来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新趋势。国产手机品牌前几年凭借性价比优势从国际品牌撤退,但国内手机市场已经接近饱和,今年甚至出现下滑。
IDC的数据显示,Q2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048亿部,同比下降5.9%,这是继Q1之后连续第二个季度下滑。
当蛋糕总量不是增加而是减少的时候,厂商只能从别人嘴里抢蛋糕。其中,华为出货量2850万件,同比增长21.7%,成为国内第一大厂商品牌。vivo增速最快,为24.3%。OPPO和小米也有所增长,但增幅仅为个位数,而苹果下降了12.5%,三星等其他厂商下降了53.8%。
2018年智能手机转型:从价格战到品质战
智能手机从蓝海到红海的变化也改变了消费者的选择。以前选择手机比较注重性价比,忽略了外观、拍照、性能、续航等问题,体验不够好。
2018年,嗅觉敏锐的厂商已经注意到了消费者的变化。华为和国内第一的荣耀,扩大了与其他厂商的优势,靠的就是这种——简单的性价比不再受青睐,新一代消费者更注重手机外观和功能的美感的改变。
性能之美以及科技之美。荣耀手机的转变从之前的荣耀8手机就能看得出来,双面2.5D玻璃及弧形金属框的设计带来了惊艳的手感及外观,荣耀倡导的潮美理念开始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此后,荣耀推出的荣耀9、荣耀10、荣耀Note 10等手机不仅颜值出色,还在4000mAh大电池、全面屏设计、AI拍照等方面实现了突破。
今年6月份,荣耀推出了荣耀Play手机,带来了GPU Turbo加速技术,这个传闻已久的“很吓人”的新技术提高了60%的图形效率,使得荣耀手机游戏性能大增,在吃鸡、王者荣耀等热门游戏中可以满帧运行,还能省点30%,荣耀手机在科技树上的突破又带来了科技之美。
即将问世的荣耀Magic 2手机大概是最能体现荣耀各种美的代表机型了,创新的滑盖全面屏带来了接近100%的屏占比,还支持屏幕指纹识别技术,更有7nm工艺的麒麟980处理器,在拍照、性能、NPU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凭借华为对AI技术的提早布局,Magic 2恐怕还会带来AI之美。
荣耀双11发大招:人类省美计划出炉
2018年在多款荣耀手机上准备了那么久,荣耀手机现在终于公布他们的双11大招了——人类省美计划。
他们希望双11的时候消费者能够尽省尽美购新机。从这个计划来看,荣耀作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手机品牌,并不会放弃手机的性价比优势,但也不会困在性价比的圈中不顾消费者的体验。
在外观、性能、拍照、AI、速度等XX之美方面,荣耀手机布局了一年多了,只待今年双11发出这个大招。
对即将十岁的双11来说,通过打折促销降低商品价格依然是重要内容,这就像互联网手机一样,性价比依然是一大优势,但是今年的双11在消费升级上也做了许多工作,性价比不是唯一的优势,钱包变鼓、消费意识升级的国人已经愿意为高品质商品埋单,这一点在荣耀手机上已经得到了证明。
省是为了节约,美是一种追求,人不能只为了节约而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荣耀手机如此,双11购物也是如此,这大概也是荣耀省美计划表达出的内涵吧。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